针灸疗法对于治疗肝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具有一定的帮助。该疗法从整体出发,有攻癌,有扶正,症状改善显著,毒副反应小,疗效虽缓慢但较持久。
20世纪以来,随着人们对肝癌认识的不断加深,针灸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者围绕针灸治疗肝癌这一课题,进行了许多的临床研究及初步的实验研究,如针灸升高白细胞及其机制的研究,针灸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针灸能够缓解疼痛,而且起效迅速,无成瘾性。针灸尚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作用及免疫监视功能起到间接杀伤癌细胞的作用。目前,针灸治疗肝癌的机制正逐步被认识,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针刺常用穴位
1.针刺足三里、脾俞、章门、阳陵泉、胃俞等穴以调补脾胃,治疗肝癌晚期食欲不振。用平补平泻法。
2.针刺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太冲等穴以理气活血止痛,辅助治疗肝癌两胁疼痛。用泻法。
3.针刺内关、足三里、公孙等穴以降胃气止日区,治疗肝癌有呕吐者。用平补平泻法。
(二)治疗癌性疼痛
疼痛是癌症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针灸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总结出的消除疼痛的方法之一。针灸治病止痛的方法可以追溯到中国原始社会时期,到春秋战国已形成了针灸镇痛的理论基础。
关于痛的产生,{素问•举痛论}指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则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血不通,故卒然而痛。"中医对疼痛的总概念,即"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即《儒门事亲》中所言"诸痛皆因于气"。而在"失神"、"神昏"的情况下不能引起疼痛,表明"痛"在"神"的参与下才能产生。神的主管器官,古人认为是"心",所谓"心藏神"0{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指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元代以后医家认识到,神的主管器官是脑,而不是心,脑为"元神之府",从而明确地把痛看做是脑的一种功能。随着近现代针刺镇痛研究的开展,中西医共同的研究都表明,针刺穴位不仅对体表有一定的镇痛作用,而且对深部痛和牵涉痛,也有一定的镇痛效应。
疼痛多由脏腑气血失和所致,定经、选穴不仅要注重脏腑经络辨证,还要结合病因、病机,采用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临床多选取有特殊治疗作用的揄穴,多为特定穴。如寒凝而痛,取关元、合谷;火热而痛,取肝经部穴;气滞血瘀而痛者,取合谷、三阴交等。
针刺镇痛具有以下特点:既能提高痛阈和耐痛阈,可提高达对照值的65%_180%,又能降低疼痛的情绪反应;既能抑制体表痛,又能减轻深部痛和牵涉痛;既能降低痛觉分辨力,又能提高报痛标准。但针刺镇痛,又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如个体差异性、穴位特异性、针灸的剌激参数、得气状况、针刺时间等。
针刺镇痛安全,无副作用,适用范围广泛,患者清醒,便于医患配合,具有整体性调整功能,即是通过"治神"和"调气"发挥治疗作用。治神,则"令气易行"",以移其神"。调气,则在于调节气血的运行,调节经络脏腑气血的偏盛,使"有余"、"不足",得以协调、纠正。
针灸常用镇痛疗法有:
1.毫针加灸法主穴取阳陵泉、中都,眼针肝区,毫针泻法。脾虚者加艾灸脾俞、章门、足三里,各5-9壮;肝瘀气滞者加四关穴,毫针泻法;血瘀者加踊俞、章门,毫针泻之;湿热者加曲池、支沟,毫针泻之;热毒者加大陵、行间、八风、八邪,毫针泻之;肝肾阴虚者太溪、肾俞,毫针补之。亦可在期门、肝俞埋皮内针,耳针肝区、神门埋针,以巩固治疗。
2.穴位封闭法予普鲁卡因穴位封闭合谷、足三里、三阴交、阿是穴,治疗癌症晚期剧痛。
3.毫米波循经传导治疗法采用毫米波循经传导治疗癌性疼痛,轻者单纯予毫米波治疗;中、重度癌痛予毫米波加盐酸二氢埃托菲治疗。取穴以背俞穴为主,配合足三里、三阴交益气培本。
4.独取内关法内关为心包络,别走三焦;又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合于
胃。具有通调三焦之气,合胃止痛之功。《玉龙歌》云"腹中气块痛难当,穴位宜向内关防,八法有名阴维穴,腹中之疾永安康。"
5.电针联合三阶梯止痛法穴位取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得气后接6805型电针仪,高频中度剌激,留针30分钟,每日2次,同时给予止痛药物。
6.其他方法沈素娥利用腕躁针加药物治疗中晚期癌症疼痛患者34例,与单纯药物组31例比较。结果腕踝针加药物组有效率91.3%,药物组54.8%,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孙亚林、于连荣采用齐刺留针法,独取天应穴,治疗晚期肝癌疼痛患者80例,同时设口服药物对照组40例进行比较。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6.2%,高于对照组68.3%(P<0.05),揭示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7.现代实验研究认为,手阳明经络肺,下膈,属大肠,贯通胸腹,合谷为本经原穴,通达阳明原气,实验表明合谷穴为全身镇痛效果**的穴位;手厥阴经络穴内关,别走少阳,通于阴维脉,主胸腹诸疾。支沟为手少阳经经穴,通利三焦,主治胸痛、胁痛、腰背痛。此三穴为镇痛主穴,并配以与脊神经节段分布特点相近的背俞穴。
在临床应用时,选取上述方法及穴位对于治疗轻度疼痛(4级以下疼痛)疗效明显,联合药物等其他方法,治疗中、重度疼痛亦有效果。针灸疗法还避免了因应用镇痛药而出现的如恶心、便秘、头晕等不适,并有一定的对抗作用。临床选穴简便,易于操作。
{三}治疗消化道反应
针灸对于缓解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胃肠道反应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化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胃肠道教膜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针刺内关、曲池、足三里为王穴,可以消除或缓解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恶心、呕吐等反应。
临床在针灸缓解消化道反应方面,各医家从选穴及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耳穴按摩治疗方面,恶心呕吐者,取内分泌、胃;食欲不振者,取胃、内分泌、交感;呃逆者,取食道、贲门。配以肾、食道、脾、肾、胃。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于穴位上,每日按摩4-8次,留贴7日。姜长利等应用多功能艾灸治疗仪,治疗化疗后胃肠道反应,取神阙、关元、足三里,总有效率为92.0%。常英等于化疗前30分钟用Sml注射器,抽取6S4-2注射液20mg、异丙嗪SOmg后,刺入双侧足三里穴,得气后每穴各注入一半药液。治疗Sl例,显效41例,总有效率为92.1%0胃电图观察本组对化疗所致的胃节律紊乱的控制时间较长。冯继萍等对78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胃肠反应的控制,运用穴位注射恩丹西酮与常规肌内注射恩丹西酮对比发现,两者对恶心呕吐的控制有效率分别为91.3%和89.S%,P>o.os。但穴注组和对照组毒副反应分别为10.0%和31.6%,P<O.OS。说明两者疗效无差异,毒副反应穴位组比对照组明显少。马东兴等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162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控制作用,运用穴位注射胃复安与维生素B6和常规肌内注射恩丹西酮对比发现,两者对消化道反应的控制有效率分别为86.6%和90.0%,P>0.OSo穴注组与对照组毒副反应分别为8.S%和26.3%,P<o.OS。说明两者对消化道反应的控制有效率相似,毒副反应穴注组明显低于对照组。邱烧光等采用3种方法控制恶性肿瘤联合化疗所致急性恶心、呕吐。
方法:常规用药组(I)、枢复宁组(Ⅱ)、针药并用组(Ⅲ)对391例国人不同类型恶性肿瘤进行临床观察。结果:Ⅱ、Ⅲ组疗效明显高于I组(P<o.OS)、E、皿组疗效相当,控制恶心效果,虽然最初24小时以Ⅱ组为高(84%)、Ⅲ组71%,但整个疗程则效果相当,且Ⅲ组对肝疾患者效果优于Ⅱ组,弥补了枢复宁的不足。实践证明,针灸治疗简便易行,疗效显著,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方法。
实验研究也表明,电针治疗可避免化疗大鼠胃黏膜变薄和壁细胞减少,防止肠黏膜上皮坏死和浅层腺体剥脱,阻止翁膜内纤维组织的灶状增生。电针还可抑制胃黏膜的兴奋性,降低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从而起到保护胃肠黏膜的作用。廖威等研究针刺不同穴位对化疗药顺铂(DDP)致消化道反应的防治作用。方法为以家兔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血浆中脑肠肽-胃动素(MTL),观察胃电(EGG)变化。同时对比观察了针刺不同穴位对上述改变的影响。结果显示针刺可使DDP所致的家兔紊乱的胃电图趋于恢复,使血浆胃动素水平降低。合理的穴位配伍应用,可提高疗效,从而为临床肿瘤化疗消化道副反应的针灸防治方法及配穴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肿瘤患者出现顽固性呃逆症状时,备感痛苦,可继发呕吐、水电解质紊乱、失眠、虚脱、持久的精神紧张等,因此,及时给予诊断治疗非常重要。呃逆持续时间不等,数分钟至数月均有。若持续48小时以上不缓解,则称之为顽固性呃逆。常见病因多为胃膨胀、温度的突然变化、情绪变化、肿瘤侵犯而致顽固性呃逆等。
呃逆患者的治疗包括,
(1)按压止呃:
①按压百会穴,患者坐卧位均可,操作者左手扶头,右手中指指端点按百会穴上,施以揉压,由轻渐重,至产生较强酸胀感为度;
②拇指按压腥中穴;③按压止呃穴、巨阙穴。
(2)针刺止呃:
①针刺双侧内关、足三里、迎香穴,每日1次,采取平补平泻法,留针40分钟;
②点刺缺盆穴;每日1次,采取平补平泻法,留针40分钟。
(3)耳针止呃:主穴:脑、胃、肝、脾、交感;配穴:神门、皮质下、肾上腺。
(4)穴位封闭止呃法:用维生素BI、民各2ml,取双侧内关做穴位封闭,有效率在95%以上。
治疗肝癌上消化道出血,在常规止血同时,按照子午流注纳子法规律,取单侧曲池、下巨虚。以维生素凡,每穴注射4ml,治疗3天内无明显新出血迹象为有效,20例患者中,有效率为65%,与未做穴位注射组比较,差异显著。
采用耳根刺血治疗口腔溃疡。耳根为手少阳三焦经循经所过,手少阳三焦经又散布于胸腹,脾胃为手少阳三焦经之中焦所属,故耳根刺血可泻脾胃之积热。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化疗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具有见效快、简便安全、无毒副作用等优点,临床上值得广泛应用。
(囚)调节免疫功能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外来抗原物质和自身变性物质,以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相对恒定所发生的一系列保护性反应。在化疗过程中配合针灸治疗,能保护机体正气,配合化疗药物抑制肿瘤生长,从而达到扶正又驱邪的功效。
针灸具有刺激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它可以改善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抗体产生,增进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并可提升血细胞,增加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加血量。5-FU具有损伤机体抗氧化系统,引起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副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针灸能较好地拮抗5-FU的副作用,提高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针灸还可降低荷瘤动物的全血教度,明显缩短红细胞的电泳时间,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率,提高胸腺重量和淋巴细胞转化率,有效地阻止环磷酸胶对荷瘤动物白细胞、淋巴细胞转化率的抑制作用。
在针灸对白细胞的影响方面,针灸对白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时间规律。灸和针刺可加快造血细胞分裂增殖,促进白细胞向外周血释放,尤其对粒系作用明显。电针双侧足三里穴时,针后30分钟,末梢血中白细胞总数较针前往往有一个相对抑制相,而后,逐渐上升。针后3小时达高峰,以后又逐渐下降,24小时恢复正常。但总地来说,以增高为主,以中性粒细胞增多最为明显。实验表明,当臼细胞吞噬功能处于降低状态时,针灸可促进其吞噬功能。46例恶性肿瘤化疗所致WBC减少患者,应用脐血足三里穴位注射,每侧2mI,每天1次,3-6天为一疗程。结果为有效41例,无效5例,有效率89.1%0其中对I、Ⅱ度骨髓抑制患者全部有效,Ⅲ度骨髓抑制患者有效率88.2%,Ⅳ度骨髓抑制患者有效率40.0%。
艾灸具有明显的刺激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可改善循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产生抗体,提高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活性。陈云飞等观察艾灸血清培养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中CTL的杀伤活性、各组TIL对不同瘤株的杀伤活性以及艾灸血清对TIL诱生的IFN-不TNF-u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艾灸血清能明显提高指数生长期TIL中CTL的杀伤活性,艾灸血清培养的TIL存在对同种异体的肿瘤有特异性杀伤的T细胞克隆,艾灸血清能促进TIL细胞诱生TNF-α和IFN-γ。显著提高TIL培养上清中的TNF-a含量,一定程度上增强TIL产生IFN-γ的水平。结论为艾灸血清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TIL的特异性杀伤活性o针灸治疗还能抑制瘤体的增大,提高鼠血浆中cAMPIcGMP比值,增强NK细胞毒活性,脾淋巴细胞的PHA诱导转化功能,且艾灸还可提高小鼠脑部儿茶酚胺神经NA和ND的含量。揭示艾灸可通过改善体内细胞环核苷酸含量,调节免疫功能,以抑制肿瘤生长o杨志新观察艾灸对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能力的影响,探讨其抑瘤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艾灸明显抑制移植瘤小鼠肿瘤的生长,肿瘤抑制率达41.08%,并显著提高荷瘤小鼠巨噬细胞分泌能力。结论认为艾灸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与促进TNF,\IL-l,\NO的释放有密切关。
恶性肿瘤病人化疗过程中配合针灸治疗,能在西药降低肿瘤负荷的同时,鼓舞和保护机体的正气,使驱邪不忘扶正,扶正不忘驱邪,从而使化疗顺利进行,并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在针灸治疗中,提高患者的免疫反应方面,多从扶正固本考虑,取穴采用局部取穴、循经取穴与辩证取穴相结合,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曲池、大椎、背俞穴、气海、关元等,以益气养血扶正,多采用补法、灸法。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技术的进展,针灸治疗肿瘤的研究将会进行到分子水平,如对肿瘤细胞传导机制、受体、基因的影响等,未来将会得以更全面地阐明。